北京時間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件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
近日,北大清華均發佈通告,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門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包括《漢書》導讀、理想國、發展心理學、邏輯導論、中國歷史地理、西方美術史等。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其中包括工業系統概論、製造工程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電子學、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等知名課程。
2019年末,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等聯合在京發佈了《2019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至少對於我國內地高校而言,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如何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開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結號。
近日,2019—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12所中國高校進入世界百強,清華大學因不斷提高的全球綜合實力排名全球第16名。北京大學則從全球第30名上升到第22名,兩所大學均取得史上最高名次。QS官方認為,從排名來看,中國內地排名前10大學的學術實力已可與美國相媲美。
QS集團今天在倫敦發佈2020 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因其不斷提高的全球綜合實力排名全球第16位,北京大學則從全球第30位上升到第22位。中國大陸的這兩所頂尖大學取得了歷史上最高的世界排名,中國大陸排名前10大學的學術實力已可與美國相媲美。
近日,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見長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召開“科技人文發展專家諮詢會”,宣佈將大力發展新文科,建設包括科學文化、應用文科以及文化傳承等學科。而不久前,有“中國理工科最高學府”之稱的清華大學也專門召開了文科工作會議,要求共同推動清華文科建設發展邁入新的階段。
教育的交流,不僅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不同文化,也為各國文化元素的流動創造了機會。地緣相近、歷史脈絡相連的亞洲各國,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深入,推動了學術的進步、資源的共享,更提升了青年一代對亞洲的認知與熱愛,讓亞洲文明在互學互鑑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4月29日,教育部啓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從2019年到2021年,將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一流基地。
在新時代,我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在評職稱、建立“準聘—長聘”制度、授予各種“帽子”以及科研評獎時,應逐步轉換評價標準和評價思維,淡化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將科研成果的原創性作為最高評價準則。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的科技成就,就是“歎為觀止”。至今為止,能源部下屬17家國家實驗室產生了8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800個“R&D 100”大獎,年發表學術論文11000篇,在材料、先進計算、3D打印等多個領域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國能源部在國家實驗室的管理上有什麼獨門絕技?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陳勁教授。
QS全球教育集團今天發佈了第九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本次排名橫跨5大學科羣和48個學科,評估了全球78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所高校。中國110所大學的1032個學科入選全球600強(中國大陸76所,中國香港9所,中國台灣23所,中國澳門2所)。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分為五個部分:一、戰略背景;二、總體思路;三、戰略任務;四、實施路徑;五、保障措施。
2月26日,教育部召開2019年第四場教育新春發佈會,發佈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2018年,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各級各類教育均有較大成就。”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説。
面向未來,高等教育如何寫好“奮進之筆”新篇章?1月17日,教育部以“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為主題,在北京舉行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28次全體會議,參會代表們深感時不我待,積極建言獻策。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今天在北京揭曉,高校再傳捷報:全國共有113所高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獎三大獎通用項目185項,佔通用項目總數的82.6%,連續4年佔比超七成,其中,有76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數為147項,佔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