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年的援疆經歷,許嘉説:“我做的都是一點一滴的小事。”而正是這些細微之處下功夫,展現着首善、實幹的援疆精神。
“做數學的人多多少少都比較隨性,因為我們可能只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不做有用的問題。”在採訪中,吳昊數次提到“興趣”,她與數學的緣分正是從這兩個字開始。
“80後”的單芃,是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一名年輕教授。從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此後將近20年的時間,她的人生就和數學緊密相連。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佈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蹟。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單思思獲評2020年“最美大學生”。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單思思已經連續工作170余天,在科研戰“疫”一線爭分奪秒、攻堅克難。單思思立志要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把保障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公共健康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矢志用青春告白祖國!
1月9日,由清華大學和中核集團合作,採用清華大學技術製造的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温氣冷堆球形核燃料元件產品首次發運儀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舉行。
“新生導引課”是清華大學在原新生導引項目的基礎上於2017年開始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全校性選修課。課程採取小班教學的方式,由校黨委書記陳旭和來自各部處、各院系的黨政負責人、長聘教授和青年骨幹教師等共同組成授課團隊。開設過程中,“新生導引課”始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新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切實提升新生教育育人實效。
2020年秋季學期很多課程採用了“線下線上實時互動”的融合式教學。相比於學校的其他學科課程,藝術實踐類課程除了教授知識之外,有更多“身教重於言傳”的演示互動內容,在線上教學情境下如何更好的實現互動?這是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的課題。
構建滿足世界一流大學所需要的後勤服務保障體系,推進國際化校園建設,改善生活設施,加強學生培養和工作隊伍建設,面向國際國內師生提供多樣化的支持,清華大學後勤一直致力於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2020計劃”推進以來,後勤工作團隊堅持不懈為清華大學國際化建設工作保駕護航。如何提升服務的國際化水平,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後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儘管目前人們很難直接探測到原行星盤的磁場,但古老的隕石在形成時能夠記錄當時太陽星雲中的磁場信息,可通過古地磁學手段還原出來。
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28日,清華大學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特別直播帶領近260萬人沿着故宮中軸線一起讀解中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等出席活動。
“博士期間做學術就好像挖井,如果這裏挖一點那裏挖一點,最後什麼都做得不深,還是應該在一個地方把井挖深才有意義。”孟慶國一直鼓勵同學們要在一個研究領域上長期深耕,持續鑽研,做出真正對國家發展有用的研究。
11月28日至12月20日,學生藝術團2020年冬季演出季在新清華學堂、蒙民偉音樂廳、李文正圖書館等多個場地舉辦並取得圓滿成功,共計開展演出活動九場,另舉辦了兩場展覽,演出及展覽作品包括音樂、話劇、曲藝、書畫、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累積觀演人次逾6000人次。
來自多個院系的32位學生圍繞110週年校慶這一主題設計開發了文創產品或體驗項目等實物作品,用文化與藝術的創新來傳達清華精神的內涵。
12月28日,施一公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在線發表題為“小分子藥物抑制及調節γ-分泌酶的結構基礎”的文章,第一次報道了γ-分泌酶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和一種調節劑的四個原子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闡明瞭γ-分泌酶識別不同種類抑制劑及調節劑的分子機理。
我由衷地祝賀清華大學取得累累碩果,在提升國際化能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征途上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我對學校進一步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建設成為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充滿信心。我也堅信,清華大學將在國際舞台上繼續發揮領導作用,為促進國際友好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卓越貢獻。
本次研究依託“大健康+大數據”,構建起了一套科學、客觀的城市健康度量標尺,並首次實現我國80個主要城市綜合健康水平的全景評估考核,為當前和新時代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啓發和借鑑,助力“健康中國”戰略深化推進。
12月21日,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美術學院教授韓美林兩大藝術展“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韓美林藝術展:天·地·人·和”和“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深圳聯袂開幕。
“相比學制上的師生,我更希望成為同學們的益友,這樣的關係更綿長恆久。”在無數想做而未做的事業裏,他都是前輩;在無數膽怯而躊躇不前的時刻,他都在引領。他就是公管學院副教授、跨學科的大數據治理專家張楠。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清華大學積極應戰、化危為機,用自強的精神、創新的意識與奮進的姿態,彰顯出一所優秀大學的責任與擔當。這份疫情大考的出色答卷背後,無數清華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奉獻了無盡的心血。
本文對清華大學改革開放後首位外籍副處長朱大衞進行了專訪。朱大衞介紹了加入清華大學的感受,“2020計劃”實施在全球高等教育新趨勢下的重要性以及他在清華國際化建設中的親身經歷。